重磅|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特约专稿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何君逸,杨帆,党辉,李银龙,郭苏影,李仕祯,曹淳力,许静,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WHO热带病合作中心、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上海 200025)

摘要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2022年,尽管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各项任务仍圆满完成。为了解各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疫情概况,以动态调整并优化血吸虫病防控措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收集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就血吸虫病疫情概况进行了分析。现将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01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        

       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仍维持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状态,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继续维持传播控制状态。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因行政区划变更,江苏省新增扬州生态科技新城)、3 204个流行乡(镇)、27 434个流行村,无新发现流行乡(镇)或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表1)。2022年,湖南、四川2省分别有2个和1个县新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安徽、江西2省分别有3个和6个县(市、区)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02全国血吸虫病病例分布

       根据防治工作数据,2022年全国共有在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28 565例,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未达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7个省和浙江省,其中晚血病例数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省(7 208例)、湖南省(5 763例)、江西省(5 483例)、安徽省(4 875例)和江苏省(2 486例),占全国晚血病例总数的90.37%。2022年,全国新发现晚血病例1 103例,主要分布于湖南省(625例,56.66%)、湖北省(227例,20.58%)和江西省(121例,10.97%);累计有1 495例晚血病例死亡,主要分布于江苏省(351例,23.48%)、湖北省(320例,21.4%)、 安徽省(289例,19.33%)、湖南省(238例,15.92%)和江西省(155例,10.37%)。

       2022年,全国共查出3例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均为外籍留学生。其中2例为埃及血吸虫病患者,分别由浙江省和江苏省上报;1例为曼氏血吸虫病患者,由浙江省上报。

03全国人群血吸虫病查治情况    

       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询检查病8 735 336人,阳性1 235 686人,阳性率为14.15%;开展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阳性率为1.44%。1 235 686例询检阳性者中,1 220 394例开展血检查病,询检阳性者血检率为98.76%。62 228例血检阳性者中,61 275例开展了粪检查病,血检阳性者粪检率为98.47%。208 646例开展粪检查病,阳性1例(表2)。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云南等5个省累计开展血检查病2 862 148人,发现血检阳性47 439例,血检阳性率为1.66%;其中云南省(2.28%)、湖南省(2.34%)和江西省(2.07%)血检阳性率均> 2%;上述5个省累计开展粪检查病134 999人,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四川、江苏省累计开展血检查病1 315 933人,血检阳性14 351例,血检阳性率为1.09%;上述2省累计开展粪检查病71 441人,未查出粪检阳性者;此外,江苏省通过尿液镜检发现1例非洲输入埃及血吸虫病病例。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开展监测血检查病139 275人,阳性438例,阳性率为0.31%;上述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开展粪检查病2 206人,阳性1例,为浙江省发现的非洲输入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另外,浙江省通过尿液镜检发现1例非洲输入埃及血吸虫病病例(表2)。

       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其中慢性血吸虫病患者3例、晚血患者19 723例。全国累计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其中湖南省(23.45%)、湖北省(23.37%)、四川省(21.66%)人群扩大化疗人数居全国前3位,占全国人群扩大化疗总数的68.48%(表2)。

04全国耕牛血吸虫病查治情况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累计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全年累计开展耕牛血吸虫病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阳性率为0.18%;累计开展耕牛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云南等5个传播控制省份共有存栏耕牛346 564头(72.62%),四川、江苏2个传播阻断省份共有存栏耕牛64 442头(13.50%),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消除省份共有存栏耕牛66 194头(13.87%)。2022年,全国累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其中云南省(23.72%)、湖北省(20.88%)、江西省(18.20%)耕牛扩大化疗数居全国前3位,占全国耕牛血吸虫病扩大化疗总数的62.79%(表3)。

05全国钉螺分布调查和灭螺情况  

       2022年,全国87.54%(2 805/3 204)的血吸虫病流行乡(镇)、68.86%(18 891/27 434)的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其中1 356个乡(镇)、6 917个村查出钉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8.34%和36.62%。2022年,全国新查出有螺村8个,分布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6个)、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1个)和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1个)。2022年,全国累计查螺面积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占查螺总面积的28.04%;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表4、5)。2022年,全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2022年,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68 820.52 hm2,其中湖沼型、水网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分别为348 234.49、398.29 hm2和20 187.73 hm2,分别占全国实有钉螺面积总数的94.42%、0.11%和5.47%。3 204个流行乡(镇)中,1 495个(46.67%)仍有钉螺分布;27 434个流行村中,7 738个(28.21%)仍有钉螺分布。湖沼型流行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垸外环境,有螺面积326 144.86 hm2,占湖沼型流行区总有螺面积的93.66%。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表5)。

06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2022年,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开展血吸虫病监测。全国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29 078人,阳性591例;血清学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者。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104 433人,阳性308例;其中292例血清学阳性者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病原学阳性者。各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全国监测点累计开展家畜血吸虫病查病12 532头,未发现阳性家畜。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行因素和风险监测中,解剖镜检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法)检测发现6份阳性钉螺样本,分别来自安徽省4处环境和湖南省2处环境;此外,安徽省野粪检测中发现1份阳性牛粪。

07讨论                                  

       2015年全国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7年和2019年,四川省和江苏省先后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18、2019年及2020年,湖北省、云南省及湖南省以县为单位先后实现传播阻断目标,其中湖北、云南2省于2020年通过了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技术评估[1],受2021—2022年COVID-19疫情影响,上述2省省级达标综合评估认定工作未如期进行。故2022年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省级达标状态与2020—2021年一致[2-3],维持5个省份消除、2个省份达传播阻断、5个省份达传播控制的状态。县级达标考核工作仍有序开展,截至2022年年底,湖北、云南、湖南、安徽等4个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均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江西省92.31%的流行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

虽然受COVID-19疫情影响,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人畜血清学、病原学查病工作仍有序开展,人畜查病数、晚血患者救治数、人畜血吸虫病化疗数以及钉螺调查面积、药物灭螺与环境改造灭螺面积均较2021年无明显变化。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者不仅奋战在COVID-19疫情防控前线,而且持续推进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的有效开展。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血吸虫病患者仍以晚血患者为主,全国仅浙江省和江苏省报告3例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均为国外输入病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无本土病原学检查阳性者报告。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较2021年略有下降,其中江西省由2021年的3.51%下降至2022年的2.07%[2],但全国仍有8个流行县(市、区)血检阳性率高于5%,仍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既往感染者与高风险人群随访监测。至2022年底,全国连续3年未报告血吸虫病粪检阳性耕牛,血检阳性率亦呈逐年下降趋势[2-3]。2022年全国有螺面积较2021年略有下降,新发现与复现钉螺面积均较2021年明显回落[2]。

疫情数据显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22年全国未发现本地感染病原学检测阳性者,2020—2022年连续3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3]。但在2018—2021年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或风险监测工作中,均有发现LAMP检测阳性钉螺或野粪,提示部分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较高[4-7]。此外,受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水产养殖业发展等多重社会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常规药物灭螺措施难以实施或效果不明显,导致我国有螺面积近几年不降反升,从2015年的35.63亿m2升至2022年的36.88亿m2 [8]。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仍有10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尚处于传播阻断或传播控制阶段,其有螺面积占全国有螺面积的95.56%,平均血检阳性率为1.80%;其中3个传播控制县血检阳性率为4.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

2018—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人群扩大化疗4 906 358人·次,为5年来血检阳性者人数的10.99倍;累计开展耕牛扩大化疗1 406 560头·次,为5年来血检阳性耕牛头数(4 575头·次)的307.44倍。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人畜血吸虫病化疗管理,切实做好血吸虫病精准防控[9]。

2018—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23例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其中9例为国内本地感染、9例为国内其他地区输入、另有5例为非洲输入,提示我国人群血吸虫感染已降至极低水平。但5年间全国累计报告血检阳性者446 607人·次,其中92.00%的血检阳性者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提示在加强血检阳性者病原学检测及随访的前提下,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治人员检测能力培训、提高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能力[10-11],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更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检测方法[12]。此外,2022年报告的3例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均为非洲输入的外籍血吸虫病病例,其中1例为曼氏血吸虫病病例。1979—2017年我国累计报告77例曼氏血吸虫病病例[13],且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在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区均有分布[14-15],并在当地已形成优势种群,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中国和非洲两地往返的务工人员和留学生逐年增多,故我国面临曼氏血吸虫病传播或流行的潜在风险,需加强对来往非洲人员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同时提高医疗机构对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能力,防止其在国内进一步传播。

2020—2022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部分省份和流行县达标进程有所减缓,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稳步开展,为推动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成果仍比较脆弱,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反弹风险,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的目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22年组织制定了《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16],并于2023年1月正式下发,以期能通过消除试点工作、推动试点县消除进程,并总结消除对策和防治经验,为其他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县提供借鉴。

为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当前低流行状态下,我国血吸虫病患者以晚血病例为主,且每年均有近1 000例新入册病例,故需加强高危人群尤其是血吸虫既往感染者监测管理与随访,以减缓或阻止晚血病情进展。第二,需加强监测预警工作,结合切实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织密筑牢监测预警网底,实现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和多渠道监测预警[17]。第三,应强化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和管理工作,完善病例报告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精准防治。第四,应整合卫生健康、农村农业、水利、林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联合有效应对旱涝交替影响造成的钉螺扩散,积极推进综合治理、彻底改造风险区域钉螺孳生环境、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第五,人才队伍是实现新时期高质量消除血吸虫病的重要支撑和保证,要进一步稳定血防队伍、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基层血吸虫病防治能力,特别是境外输入血吸虫病的检测和鉴别能力,以期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利益冲突声明 周晓农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主编,许静、李石柱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委,均未参与审稿及编辑过程;其他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利娟负责论文撰写;周晓农、张利娟负责文章构思;张利娟、何君逸、徐志敏、杨帆、党辉、李银龙、郭苏影、李仕祯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周晓农、李石柱、许静、曹淳力、张利娟负责文章审阅修订

本文引文格式: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等.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J/OL].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2023-06-13]. https://doi.org/10.16250/j.32.1374.2023073.

参考文献


[1]许静, 曹淳力, 吕山, 等.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6): 559-565, 579.

[2]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等. 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4): 329-336.

[3]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等. 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3): 225-233.

[4]Wang F, Liu X, Bergquist R, et al. 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ased predic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risk of schistosomiasis in Anhui Province, China[J]. BMC Infect Dis, 2021, 21(1): 1171.

[5]He JY, Zhu HQ, Bao ZP, et al. Rapid assessment on potential risks of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 7 PLADs, China, 2019 and 2021[J]. China CDC Weekly, 2021, 3(51): 1089-1092.

[6]Lv S, Yang F, Qin ZQ,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risk of schistosomiasis after flooding — north Poyang Lake, Jiangxi Province, China, 2020[J]. China CDC Weekly, 2021, 3(5): 85-89.

[7]左玉婷, 徐明星, 罗华堂, 等. 武汉市汉南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检出感染性钉螺的应急处置[J].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2): 131-135.

[8]张利娟, 徐志敏, 钱颖骏, 等. 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 28(6): 611-617.

[9]许静, 李宜锋, 董毅, 等. 解析中国血吸虫病预防性化疗方案演变历史 提升WHO指南精准化实施水平[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3): 223-229.

[10]赵和钦豪, 夏蒙, 周杰, 等. 2021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实验室检测能力评估结果分析[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4): 225-227, 234.

[11]李博, 张聪, 单晓伟, 等. 湖北省血吸虫病规范化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能力评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5): 572-577.

[12]汪天平, 吕山, 秦志强, 等. 共享WHO指南 努力实现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目标[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3): 235-240.

[13]张剑锋, 闻礼永, 许静, 等. 境外血吸虫病输入我国的现状及面临风险[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 31(1): 26-32.

[14]黄少玉, 张启明, 李晓恒, 等. 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内陆的分布现状与传病风险[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4, 26(3): 235-237.

[15]闵凤阳, 李石柱, 王家生, 等. 我国华南地区藁杆双脐螺扩散动力学特性初步研究[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 31(5): 1-5.

[16]国家疾控局. 国家疾控局印发《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 [EB/OL].(2023-04-01)[2023-05-01].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30104/content-575986.html.

[17]杨维中, 兰亚佳, 吕炜, 等. 建立我国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11): 1753-1757.